我的1968──若林正丈教授演講側記  

文/姚惠耀(現為台大歷史系三年級學生)  

前言:

2014年底,台灣史研究者若林正丈老師受邀來臺大做兩場演講,第一場演講談日治時期的台、日知識份子交流,第二場講題「我的1968」,說的是當年若林老師大一時遇到的學潮。「1968年」對歷史研究者來說並不陌生,從世界史的角度來談,左派思潮的興起以及反戰的熱潮遍佈在世界各國,雖然台灣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,並未受到直接影響,發展出具有左傾色彩的社會與政治運動。相較之下,日本發展出大規模的學生抗爭,與今日的台灣能做一呼應與對比,若林正丈老師的演講,從日本68學運與台灣太陽花運動談起,讓我們思考昔日、今日之台灣與日本的異同及其脈絡。以下是若林老師的演講側記,希望藉此引起大家對此議題的關注與討論。

演講內容側記:

若林老師自認為是全共鬥的外圍同情者,而非直接的參與者的角色。若林老師透過回憶1968學潮,對比今年台灣發生的太陽花運動,提供我們思考。

若林老師首先從音樂層面切入,台灣太陽花運動的代表歌曲是滅火器演唱的「島嶼天光」,日本1968的學潮則有岡林信康演唱「友よ」,岡林唱的這首歌是「我對你」的單向呼籲。若林老師認為其中最大的差異,在於島嶼天光的詞曲中充滿了對身旁人的「關懷」,而不僅是單向的傾訴。此外,老師提到太陽花運動中,有醫師團、救護通道的設立,都充滿了「人道關懷」,這是1968的日本學運缺少的。相較之下,若林老師認為1968的日本學運是失敗的,學潮過後的青年仍須回歸資本社會,帶給當時年輕人挫折感。

1968年的時代背景對學生運動的啟發有深遠影響,若林老師統整三項當時的日本社會脈絡:一、工商業的高速發展,吸引農村的主幹勞動力。二、農村僅剩祖父、祖母、母親的「三ちゃん」社會,勞動力老年化。三、教育方面,若林老師回顧高中時的「受驗戰爭」、大學數量增加,表現考試激烈、大學大眾化、教育品質劣化。經濟的快速發展,大家關注生活上的改善,家庭不能缺少3c(電視、車子、冷氣)。有學者對當時大學生心理狀態的描述,認為是「現代的不幸」,對自我認同的不安與缺乏認同感。

日本的學潮從1965年慶應大學反對學費漲價的鬥爭開始,至1972年聯合赤軍連事件為止。東大的鬥爭從1967年醫學部紛爭開始,後來還有安田講堂事件,68年12月,日本政府決定69年不招生。1968年4月12日是開學典禮(於安田講堂),醫學部鬥爭委員會發起「入學式粉碎鬥爭」。6月15日,醫學部學生即佔領安田講堂。17日,日本警察機動隊(鎮暴部隊)進入校園,對當時的日本學生而言,警察進入校園違反大學自治的原則,校長的舉動讓學生反感。

7月後,大一、二學生所在的教養學部自治會也決議無限期罷課,文、工等學部也開始罷課。10月21日是國際反戰日,學生在新宿車站發生騷動,占領鐵路。11月22日,學生內部的對立越來越嚴重,全學聯介入東大鬥爭,日共系統自治會也提高警覺,開始武裝,阻止全共鬥學生做事情。占領第八本館時,學生內部已有對立。若林老師因未帶頭盔,被石頭砸傷。1月10日,學生要求校方與學生談判,稱之為「大眾團交」(公開談判),但不滿罷課的學生被校方及日共系統組織起來,舉行排除全共鬥的大眾團交,於秩父宮球場談判。對若林老師而言,也是在這天結束鬥爭。

因校方與部分學生已公開談判,1月18-19日警察機動隊與全共鬥進行安田講堂攻防戰。全共鬥最盛時期,約有全校25%的學生支持。若林老師最後將日本68學運與台灣太陽花運動比較。相對於日本的68學運,台灣的太陽花有很多物質基礎。1968的日本沒有和平的退場,也沒有之後的制度內參與。當時釋放很大的學生能量,但仍被資本社會收編。

小結:

2014的台灣與1968的日本有非常不同的社會與政治脈絡,若林老師透過兩者的比較,也為台灣師生帶來精彩的日本68學運回顧,讓我們更理解日本學潮的脈絡。雖然日本近年來沒有大規模的學生運動,但日本的學生仍有不少投入社會運動,持續關心日本的社會、經濟與政治議題。身在台灣,期待我們以台灣的經驗,關心日本社會情勢,比較台日差異,進而思考現代社會的普世價值與諸多意識型態等思想議題。

2 comments

  1. Pingback: 思無邪第二期文章目錄 | 思無邪

  2. Pingback: 主編的話 | 思無邪

Leave a comment